9月18日,发展中国家科学院(TWAS)第23届院士大会在天津隆重开幕。在中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,这一会议广受发展中国家关注。广大发展中国家都期待着能与中国,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有更多合作。
提及与发展中国家进行合作,不少人在潜意识中也许会有这样的看法:发展中国家科技普遍落后,与其进行科技合作很难有实质性意义。有些人甚至认为,中国政治、经济、科技地位已经快速提升,有了更多与发达国家合作的“资本”,与发展中国家进行科技合作已不再那么迫切和必要。
确实,发展中国家科技普遍落后,但几十年来,在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努力下,其科技实力已经有了明显提升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表明,从2002年到2007年,发展中国家科学家在国际同行业期刊中的论文发表比例从21%上升到32%;科学家人数在全球科学共同体的比例从30%上升到38%。个别国家的个别领域,科技实力并不输于发达国家,比如印度的IT业;在中国,名列世界前茅的领域也越来越多。
当前,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潮流,科技领域也不例外。而在科技领域,全球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很多科研项目需要更多国家的参与,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参与。比如,在生物多样性、气候变化、地理地质等领域,如果没有发展中国家的参与,很多科研项目简直就不可能完成。现在,中国的科技水平虽然有了很大提升,但牵头组织的全球性大型科研项目还为数不多。必须认识到,中国必将组织越来越多全球性的大科研项目。如果现在不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,做好积累,未来的合作毫无疑问会面临较大困难。
此外,由于处于大致相同的发展阶段,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类似的难题。从这些类似的难题中,更容易凝练出大家都感兴趣的科学问题。比如,在从发展中国家发展到发达国家的过程中,如何避免环境污染问题。今天召开的TWAS院士大会,就将主题确定为“科学与可持续发展”。就这一难题的破解而言,发展中国家就比发达国家面临更大压力。
还要意识到,科技合作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科技领域,它还是外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。随着中国实力的增长,不少国家对中国抱有疑虑和偏见,打消这些疑虑和偏见,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。科技领域的合作对象层次较高,在本国民众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。不需要刻意讨好,只要踏踏实实合作,取得好的成果,实现共赢,就有可能打消他们的疑虑和偏见,并进而影响到该国民众。
尽管要更加重视与发展中国家进行科技合作的理由很多,但真正行动起来的中国科学家并不多。这当然和一部分科研工作者意识尚未到位有关,更重要的则是鼓励力度不够。毕竟,加强和发展中国家科技合作更多是全局性意义,对科学家个体而言,在当前论文至上的评价体系里,与发达国家合作收益会更大。这就需要政府站在全局高度,出台激励措施,让更多科学家乐于寻找机会同发展中国家进行合作。
当中国的发展跨入新阶段,当科技的发展面临新形势,与发展中国家进行合作越来越重要,越来越诱人。抓住机会,大有可为,就是我们的目标和前景。